20 10月, 2020

狄更斯兩百年後——小說影視化的觀看(下)

Review: Screen Adaptations Of Dickens' Major Works (Part 3/3)

文/Guanda

為日後增修方便,以下按原著出版年順序,分為上、中、下三篇(如下表)回顧,本篇為下。


發表年代

中文書名

1837-1843

孤雛淚、少爺返鄉、小氣財神(聖誕頌歌)

1843-1854

馬丁.朱述爾維特、塊肉餘生記、荒涼山莊、艱難時世

1855-1865

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孤星血淚)、我們共同的朋友


捌、《小杜麗》(Little Dorrit)—— 1855年12月至1857年6月(每月連載)

【小杜麗】(Little DorritBBC官方網站海報
  • 2008年影集【小杜麗】(Little Dorrit):費勁看完的一齣劇,當初線上搜到片源也只略看了一集即作罷,直到後來特地以DVD(有特別收錄、講解音軌)補完——更確定自己無法喜歡這部儘管獲得IMDb評價8.2的影集(我或許可以去投書反指標的《衛報》review!);硬要挑,這部會是我目前為止最不喜歡的改編作品。

    長達14集鋪陳下,之於我,男、女主角演員從面相到演技毫無魅力可言;女主角Amy Dorrit( 即「小杜麗」)是以沉默作為一種演技方法的【王冠】(The Crown,2016年-)年輕女王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男主角Arthur Clennam則是Matthew Macfadyen,即使後者設定有過走闖世界並赴無信用王國中國經商的經歷,兩人總是一逕天真浪漫,用愛發電,詮釋主角光環開好開滿而固有於台劇小清新令人生厭的狀態。

    從劇情到角色的整體設定而言,【小杜麗】可說是後來【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的雛形,前者尚未打磨完善——同樣在於,兩故事女主角Amy或Lizzie都是窮人家的美女,皆友好身邊一名智力發展不足女性友人來表彰其善良天性,故而都為公子哥所鍾意。

    但真心以為【我們共同的朋友】好看太多了。【小杜麗】困境在於,不絕出場的人物徒有完整介紹卻乏後續發展與解釋,尤其平民商人階級Meagles一家人實在太沒必要如此折騰地輪番登台,他們自首至尾都不是主線,也不對主線劇情構成意義,像是以繪畫為志業的上流階級Henry Gowan與其愛端架子母親靠著迎娶Meagles家千金Pet來接濟維生,惟兩親家互看不起彼此,生意人不屑上流不事生產、上流鄙視生意人的階級身份,and that’s all;再如Meagles家收養了一名黑人女兒(?)Tattycoram aka Harriet(兩個名字想表達什麼我也是問號),她因未能與千金明珠同享平等對待而為Wade小姐所誘(就出逃跑去住去她家這樣罷了),而Wade小姐事後自揭是對Henry Gowan由愛生恨的前女友(所以?)。其他諸如:cosplay善人/聖誕老人的房東Casby先生直至劇末才被揭發是漲房租的奸人元兇(到底,是當窮人有多笨?);以及由迴旋樓梯間妝點的冗贅辦公室(circumlocution office)內,二、三個穿著體面的男性公務員成天閒話家常(so gay!);還有小杜麗市儈親姐Fanny Dorrit的銀行家公公Merdle先生因虧空銀行而去澡堂自殺(恩?說明狄更斯本人反對錢滾錢的投資分子吧!)。這些貫串於14集時間的角色,接觸但不談判於劇情主線(即小杜麗與Arthur ),一種真空意義的脈絡存在。

    回到故事主線,一言以蔽之則是【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2006年),小杜麗與Arthur透過交換住宿(long stay)修成正果,只不過居所是債務人監獄「Marshalsea Prison」(狄更斯本人童年曾因其父親的虛華浪擲導致一家入住三個月,此為實務書寫):In short,原是小杜麗自認家窮而配不上Arthur,卻在Arthur雞婆/多心奔走下,杜麗一家莫名獲取一筆遺產而出獄,同一時間,Arthur本人卻因投資失利而入住債務人監獄(並由至死不渝愛著小杜麗的監獄保全aka青梅竹馬John Chivery愛屋及烏特別安排同房),Arthur覺得自己不應成為小杜麗遺產分母而驅趕前來照顧他的小杜麗,(好在?)不稍須臾,小杜麗的廢物老爸臨終前把錢都拿去投資親家Merdle先生所掏空的銀行,這下男女主雙方都毫無遺產可承繼,遂不再有誰拖累誰的前提,到底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額)。

    再談小杜麗的廢物老爸William Dorrit(鑑於各種礙事、礙眼而刷出強大存在感的他,或許才是此故事主角)。可以推測,此角應是狄更斯本人對親父的「溫柔」描摹了:這位父親(not “father” but “papa”)一心持守「紳士」的作態,長女與長子(not “Tip” but “Edward”)都被他養成一個樣,勢利而虛華;唯獨出生於債務人監獄的么女小杜麗,窮也不改其色地甘之如飴,為謀家計而私下偷跑去Clennam夫人、Flora Finching那從事家政(縫紉手帕)。整部戲真要找一枚令人由衷厭氣的人物,一定是小杜麗的爹,家道中落如此,仍心念自詡上流人士,愛錢卻不動身手,倒是很敢伸手——這種人,總是家人

    不免俗狄更斯的戲劇都會有一名夠瘋的女人坐鎮。在【小杜麗】裡,她是Arthur的養母Clennam夫人,長年足不出戶而困坐別墅二樓的輪椅之上。Arthur實是她丈夫外遇酒家女的小孩,她因此鎮日持聖經口稱丈夫為罪人,並悍婦那般拉拔她去搶來的Arthur長大。Arthur千里迢迢返鄉帶回她亡夫藏於懷錶內的訊息「Don’t Forget」,提醒著她私心維護至死的秘密,不過就是遺囑要給小杜麗一筆財產,然在她最終死於那棟鍋居大半人生的危樓傾圮之前,幡然而毅然神跡似地邁步走上街親求小杜麗的寬恕(but妳在意萬分的付出,在人家以愛發電的小杜麗心底根本never mind……,恐怕這是真正悲哀之處)。

  • 本劇主題曲頗受好評,鋼琴solo cover如下:


  • 幕後收錄裡提到,本著作年代是維多莉亞時期以前,喬治國王晚期。

  • 狄更斯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對自己的婚姻、英國行政體制感到相當失望。


玖、《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年4月30日至1859年11月26日(週更於《一年四季》)

Sydney Carton(Paul Shelley所飾)登斷頭台前向陌生村婦mansplain天堂並沒有時間。
  • 1980年影集【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此劇頗舊,但上世紀90年代以降就並沒有更新版本了。此版頗具電影規格,敘事完整,角色彼此銜接順暢——每一位演員的表現都相得益彰。硬說一個致命傷則是法國場景部份竟然全程英語對話,即使是藝伎(白粉上超多的臉)一般招展的貴族們也都英腔十足。

    有趣的是,由保羅.謝利(Paul Shelley)一人分飾兩角,以魚肉鄉民為樂的法國侯爵之侄子Charles Darnay(使用了狄更斯的本名)與英國律師邊緣人Sydney Carton。 至於後見之明的樂趣則是,以毛線鉤織血海深仇而在攻陷巴士底監獄後決心株連侯爵所有後代的的法國酒館老闆娘Defarge夫人由Judy Parfitt所飾,廿八年後,正是【小杜麗】(2008年)中同樣死硬派的Clennam夫人。

    不同於狄更斯作品常見的「小男孩成長」與「遺產繼承」主題,這個故事架設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背景,具英法兩國籍的人士如何在其中安家立業(躲避紛亂的巴黎)。情節之故而沒有狄氏一貫赤子的眼界語調,這部作品顯得成人許多。我以為,有意閱讀狄更斯小說的不同面向,務必收到此作。

    特別截圖Sydney Carton與陌生平民女子如何攜手在群眾叫囂下,登上斷頭台前夕慰藉彼此的場景;這兩個根本不是什麼法國貴族的人如何在群眾的鼓譟下冤死,狄更斯作此安排可見他洞見——為了所謂「新法國」的理念——如何犧牲了無辜生命的悲哀。最終,為了女主角而替身其丈夫Charles Darnay赴死的Sydney Carton,自白道:「我現在所做的事,比我曾經做過的無論什麼事都好得多;我現在將要得到的安息,比我曾經得到過的任何安息都要甜美。」這某程度反映出執迷與死亡議題的狄更斯本人對於好死的定義了。


拾、《遠大前程》(或譯《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 1860年12月1日至1861年8月3日(週更於《一年四季》)

心理變態的Miss Havisham(Gillian Anderson飾)正在嚇年幼的Pip(Oscar Kennedy飾)。

「主角之友」Harry Lloyd出演Pip成人時期的好友Herbert Pocket——從前在肖婆別墅前打鬥,長大後他們聚首於倫敦。
  • 故事好看在於,這部根本是癡男養成史,失心瘋的告白全文照抄如下:
    Out of my thoughts! You are part of my existence, part of myself. You have been in every line I have ever read, since I first came here, the rough common boy whose poor heart you wounded even then. You have been in every prospect I have ever seen since - on the river, on the sails of the ships, on the marshes, in the clouds, in the light, in the darkness, in the wind, in the woods, in the sea, in the streets. You have been the embodiment of every graceful fancy that my mind has ever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stones of which the strongest London buildings are made, are not more real, or more impossible to be displaced by your hands, than your presence and influence have been to me, there and everywhere, and will be. Estella, to the last hour of my life, you can’t choose but remain part of my character, part of the little good in me, part of the evil. But, in this separation I associate you only with the good, and I will faithfully hold you to that always, for you must have done me far more good than harm, let me feel now what sharp distress I may. O God bless you, God forgive you! (Chapter XLIV, Visionary Boy-Or Man?)  
    在我腦中消失!你是我存在的一部分,也是我自己的一部分。自從我這個粗魯的鄉下孩子第一次來到這裡,雖然這可憐的心被你狠狠地傷透。可是每當我讀書時,字裡行間便會浮現你的身影。 你存在每一個我所看到的風景裡,無論是河邊還是帆船上,沼澤地還是雲彩裡,在光芒中還是黑暗處,或是狂風、森林、大海與街道,哪一個景色不會出現你的身影?我心裡浮現什麼美麗幻想,都會想到你。倫敦最堅固的建築石塊,也比不上你的手那麼真實而無可替代,更別提你對我所造成的影響。你無處不在,將永遠留在我的心裡。艾絲黛拉,即時到了我生命的最後一刻,你仍然是我人格的一部份。我的身上如果有一點點優點,你就是那優點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如果有一絲缺陷,你就是那缺陷的一部分。不過,我們這次分手,我只會記住你的優點,而且會忠誠不渝地記住你的優點。因為你給我的好處遠大於你帶給我的傷害。現在我內心感到極度痛苦,宛如尖刀在割一樣。哦!願上帝保佑你,願上帝寬恕你!(第四十四章。羅志野譯)
    2012年電影版【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的編劇將之精煉,巧妙口語化入台詞:
    Out of my thoughts? You are in every thought. 
    You’re part of my existence, part of me. 
    You are in every thought, in every line I have ever read since I first came here. 
    You are in the river, the sails of ships, the sea, the clouds, the stones of London. 
    Until the last hours of my life, you will remain in me, part of the little good, part of the evil. And I will always think of the good. 
    Goodbye, God bless you.


  • 2012年電影【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傑瑞米.爾文(Jeremy Irvine)飾演長大後的主角皮普(Pip),瘋癲的哈維森小姐(Miss Havisham)則是討喜的貝拉.雷斯壯(Bellatrix Lestrange)之海倫娜.寶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所飾,賀伯特.波凱特(Herbert Pocket)則由樂團「Years & Years」主唱Olly Alexander出演。



  • 2012年影集【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主角幼年皮普(Pip)是可愛童星奧斯卡.甘迺迪(Oscar Kennedy)、成人是帥哥道格拉斯.布斯(Douglas Booth),瘋癲的哈維森小姐(Miss Havisham)是吉莉.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長大後的艾絲黛拉(Estella)是如今炙手的凡妮莎.寇比(Vanessa Kirby),並由狄更斯真實後人哈瑞.洛伊德(Harry Lloyd)再度出演「主角好友」賀伯特.波凱特(Herbert Pocket)(1999年【塊肉餘生記】是童年主角大衛的同學,2012年【孤星血淚】則是成人主角皮普的室友)。

個人喜歡影集版勝過電影版:影集的小皮普比較可愛,且在哈維森小姐(Miss Havisham)的詮釋上:吉莉.安德森是孤傲而神經衰弱,海倫娜.寶漢.卡特則有時只是古靈精怪而可怖——按狄更斯敘事,故事是從男童不解世事的眼界體會,應該不會直接對Havisham的不可靠近提出世俗的評判,反是因為天真而嘗試提出某種說明以寄與理解的同情,因此安德森的表演委實是更加精確。當然,特別延請長大以後的Harry Lloyd再度飾演主角好友的有心安排更使影集版略勝一籌。


2012年適逢狄更斯誕辰兩百週年,這兩部製作有誌慶之意;於2012年英國舉國慶祝之後,Gillian Anderson本人更於2013年成為狄更斯首座豎立於英國家鄉樸茨茅斯的雕像贊助人


狄更斯作品中的瘋女人都是被深愛的男人所傷害而生成。想來,他自是很懂,後人透過狄的私人信件破除他苦心孤詣的公關形象,按現在眼光,渣男是也。


拾壹、《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年5月至1865年11月(每月連載)

我們仨:由妻子好友丈夫John掌舵,Eugene與其律師閨蜜Mortimer一同游溪。

  • 1998年影集【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在彼時泰唔士臭河的風情下,三到四名男子的糾葛,兩到三名待嫁女子的涉入。

    In short,本片兩條線。其一,由Paul McGann出演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的小鬍子公子哥尤金(Eugene Wrayburn),其律師閨蜜莫提莫(Mortimer Lightwood)則是Dominic Mafham所飾(身為有錢人家小孩的他們住在一起,並call me by your name那樣殷切呼喚彼此,非常之腐)。(【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中的校園工友「飛七」David Bradley在本片依然是猥瑣的下人,泰唔士河畔的壞人Rogue Riderhood。)其二,由史蒂芬.麥金塔(Steven Mackintosh)出演病態追蹤/監視狂aka本劇小王子約翰(John Harmon),交換身份之後差點溺死(?)必有後福,靠著忠僕Boffin夫婦的成全幫襯下,隱姓埋名地就近「觀察」(甚至測試?)父親生前指婚對象貝拉(Bella Wilfer)。

    這兩條線有賴由大衛.莫瑞賽(David Morrissey)出演的第二名病態跟蹤狂(鋼鐵直男的他無日無夜跟蹤尤金!)aka女主角麗滋(Lizzie Hexam)親弟的學校老師/恐怖情人Bradley Headstone所交纏——總之,麗茲因此與貝拉相識而產生情誼(她們共同下葬死也不要去救濟院的老太太……)。片尾,三名正義而且有錢(都是家族繼承人)的公子哥尤金、莫提莫、約翰一起划船遊溪(真心腐)。

  • 劇中,在倫敦的跟蹤戲碼,對應到了作者狄更斯本人熱愛夜遊的習癖。


總而言之,狄更斯的世界觀養成

任何意義上的孤兒隻身前往大城市(即倫敦)打拚,體現出工業化革命浪潮的現代性意涵:進取以翻身永恆作為狄更斯作品的世界觀,惟作者務實設定,遺產/機遇總是前程/盼望(expectations)的基礎,所有敘事都以此為原動力推動著角色的進展,情節的鋪陳,成果的圓滿。

狄更斯作品隱而不晦地強調階級本身天賦的身份正義,對待邊緣角色,就其「名位不正」的蛇吞象之相,或諧或諷,活靈活現描繪出社會底層人的汲營醜態(也曾淪落童工的他到底是懂得,可憐之人的可悲甚至可恨之處);與此同時,他不忘批判那些杯觥交錯映照的名流如何守舊持利、不思甚或無視社會底層的貧病交迫——書寫如此矛盾所有的宣稱,真切地表露他自身中產階級的人生觀與生存狀態/條件,一方面說服自己相信整套規則(世俗與靈性)的可行與必要性,一方面心底通透理解到規則既存社會性的不道德現實;於是他的故事是一種說法,真正的機竅在於衡平且拉攏這兩端,且讓自己成為第三個點——即是個人的成長、遺產的際遇乃至於人格的真善美德,由此穩固自己的人生立足,開創自己的人生展望。現實總歸是現實,夢還得持之以恆地做,如此才務實;毫無疑問,這樣的故事,至今依然成立也動聽,真心誠意。

(全文完)



    

狄更斯兩百年後——小說影視化的觀看(中)

Review: Screen Adaptations Of Dickens' Major Works (Part 2/3)

文/Guanda

按:為日後增修方便,以下按原著出版年順序,分為上、中、下三篇(如下表)回顧,本篇為中。


發表年代

中文書名

1837-1843

孤雛淚、少爺返鄉、小氣財神(聖誕頌歌)

1843-1854

馬丁.朱述爾維特、塊肉餘生記、荒涼山莊、艱難時世

1855-1865

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孤星血淚)、我們共同的朋友


肆、《馬丁.朱述爾維特》(Martin Chuzzlewit)—— 1843年1月至1844年7月(每月連載)

老馬丁.朱述爾維特(Paul Scofield飾)向Mercy(Julia Sawalha飾)oldmansplain謀利的婚姻終將不幸。

  • 1994年影集【馬丁.朱述爾維特】(Martin Chuzzlewit):狄更斯常以人名命名小說作品,轉譯於中文世界常有依情節而加以推廣的新書名,諸如Oliver Twist的《孤雛淚》、Nicholas Nickleby的《少爺返鄉》及David Copperfield的《塊肉餘生記》等,但這部小說相較冷門而未有此待遇——按影集劇情,故事主角(無論祖父馬丁或者孫子馬丁)著墨並不多,倒是壞人的表現刻畫用力:偽君子Seth Pecksniff分別命名自己兩個女兒為Charity(慈善)與Mercy(慈悲),小女兒Mercy嫁給了貪婪致使攤上(詐騙犯與自己的)人命的Jonas Chuzzlewit,為父的Pecksniff之後也在女婿Jonas Chuzzlewit的牽線下投資了詐騙犯而破產。

    這部作品延續了廣為後世傳頌的上一部短篇故事《小氣財神》的批判課題:個人的貪婪、自私。困境在於,這兩個概念鋪陳於此大部頭作品(本劇共有六集)即顯得單薄,故事裡分明呈現出來的社會性問題缺乏琢磨,細緻,闡釋,比如階級所架構的人際關係、貧富差異等;我會認為,這部作品展開並確立出了狄更斯往後小說的世界雛形,其中多數元素尚未性格到位而蘊藏潛力,比方存在感強烈而存在意義不明的John Westlock、詐騙犯Tigg Montague與小男童Bailey之間令人好奇的父子情、卑劣看護工Gamp女士的鬼祟勾當等。

    總之(無話可說),故事中好野人之孫馬丁赴美發展,有建築才能而身無分文的他遠赴「伊甸」,當地瘴癘之氣差點讓他魂斷異鄉,最後還是打道回古老的英格蘭(?)——狄更斯如此設定於造訪新大陸以後的出版作品,佐證他對於訪美一行的失望之情。


伍、《塊肉餘生記》(或譯《大衛.考勃菲爾》)(David Copperfield)—— 1849年5月至1850年11月(每月連載)

哈瑞.洛伊德(Harry Lloyd)飾演主角同窗好友小司棣福(Steerforth)。

  • 1999年影集【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該影集著實為【哈利波特】人馬締結了早期緣分。由哈利波特演員(Daniel Radcliffe)飾兒童時期的大衛.考勃菲爾(David Copperfield),麥教授演員(Maggie Smith)飾貝采.喬幄(Betsey Trotwood)姨婆,恩不里居演員(Imelda Staunton)飾密考伯夫人(Mrs Micawber)。比較有趣的是,由狄更斯本人血脈真傳的後代哈瑞.洛伊德(Harry Lloyd)飾小衛(翻譯家思果將David Copperfield小名Davy譯為「小衛」)同窗好友小司棣福(Steerforth)。

    (題外話:誰來盤點這些年來,麥教授與恩不里居共同出演了哪些影視作品?)
  • 2019年電影【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如片名,編劇將大衛.考勃菲爾直接代入狄更斯作者/敘事者本人,並由印度裔戴夫.帕托(Dev Patel,【貧民百萬大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年)的主角)主演,惟此片中生母是高加索白人、姨婆貝采.喬幄(Betsey Trotwood)亦是一副慘白臉蛋的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就算為了多元,這種膚色正義怎麼觀看都啟人疑竇。其餘人馬,密考伯先生(Mr Micawber)是【神秘博士】(Doctor Who)第12任博士的Peter Capaldi飾演,貝采.喬幄姨婆之腦子有洞的友人狄克先生(Mr Dick)是【一家之鼠】(Stuart Little,1999年)的爸爸休.羅利(Hugh Laurie),並由帥哥卻自帶陰鬱邊緣體質的班.維蕭(Ben Whishaw)出演壞心的烏利亞(Uriah Heep)。一干大牌演員加盟之下(演技整齊優秀),我卻有些難以享受這個改編——有失維多利亞時期風采(過度明亮的色彩,簡直法國古裝喜劇),且融合狄更斯與大衛.考勃菲爾兩種人設有待更細緻的操作,成品看起來仍舊太硬要了(自傳性質與自傳本質總是another story!)。


個人推薦:將狄更斯作者本人與特定作品連結妥善的例子,是由才華洋溢的丹.史蒂文斯(Dan Stevens)所主演的【聖誕頌歌】(The Man Who Invented Christmas,2017年)——並非《小氣財神》aka《聖誕頌歌》的原著改編,而是關於狄更斯如何寫成此原作,表彰狄更斯召喚角色活靈活現的能耐;可惜,台灣片名奇糟無比,遠不如直翻「發明聖誕節的男人」真確切題也更引人好奇才是。


陸、《荒涼山莊》(Bleak House)—— 1852年3月至1853年9月(每月連載) 

吉莉.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飾德洛克夫人(Lady Dedlock)。
  • 2005年影集【荒涼山莊】(Bleak House):當初一看就入坑,迅速場景剪接下的奇特敘事節奏,根本一齣八點檔大戲。由吉莉.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出演心懷秘密(啊就只是是有私生女)而美豔的德洛克夫人(Lady Dedlock),如此詭祕(難搞)——無縫再接演2012年【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裡的Miss Havisham。由【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2011-2019年)中獅子家族掌門老爸Tywin Lannister演員查爾斯.丹斯(Charles Dance)飾演利益薰心而沒好下場的律師特金霍恩先生(Mr Tulkinghorn),怪人(?)格皮(Guppy)則是英劇怪人專業戶演員柏恩.高曼(Burn Gorman)(但他其實是美國洛杉磯好萊塢出生的人……)。

  • 《荒涼山莊》原著白描氛圍的功力極高,是很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我於日後閱讀石黑一雄《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時,總在腦裡圖像裡混淆以為Dedlock的宅邸就是爵爺的宅邸,十分有趣。
    天還沒亮,我就起來穿衣服了,看看窗外,發現蠟燭向兩座燈塔似的反映在漆黑的窗戶玻璃上,然後看到窗戶外的一切仍籠罩在行將消逝的茫茫夜色之中,再去觀察這一切在天亮時的變化,那的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晨景逐漸顯露出來了,窗外的景色也展現無遺;昨夜的風就在這黑洞洞的地方徘徊著,就像我緬懷身世時那樣纏綿悱惻;我一發現這些在我睡覺時就已經環繞在我周圍的陌生景物,就感到非常高興。起初,這些景物在濃霧裡很難辨認,而在它們上面,最後幾顆星星也還閃著微光。在那欲曙未曙的天色消逝了以後,景物開始迅速擴大,內容也充實起來了,我每看一眼,都會發現許多東西,夠我看上一個鐘頭。就在這不知不覺之中,我的蠟燭成了唯一不能和清晨相協調的東西,房間裡那些陰暗的地方都明亮起來了。晨光朗照著宜人的景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那古老的修道院教堂,這個教堂和他那雄偉的尖塔投下了一長串柔和的陰影,似乎和他那崢嶸的外觀不大相稱。可是,就在這崢嶸的外觀中(我希望,我明白了這一點),也往往會產生出潛移默化的影響。(第八章、遮掩許多的罪,黃邦傑、陳少衡、張自謀譯)
  • 【荒涼山莊】的情節係就冗長遺產「訴訟」如何消耗一個人的青春,作出嚴厲的控訴;日後,我在讀卡夫卡《審判》(Der Prozess)、《城堡》(Das Schloß)時感到似曾相似,以為狄更斯實在先進,不愧是他本人出社會第一份工作的真實歷練——【荒涼山莊】中德洛克夫人(Lady Dedlock)的祕密情人就是一名落魄的法律文件謄寫員,其字跡遂成了往後的事端,憑揭一樁生平底細……。台灣作家張惠菁在《蘋果日報》的專欄提到,美國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RBG)的傳記中寫道,RBG曾於康乃爾大學修過小說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歐洲文學課,特別記得納博科夫所談的正是《荒涼山莊》。

特別介紹:Alun Armstrong這位劇場演員可能長相實在太過維多利亞時期怪人(?),儼然成為狄更斯戲劇御用:2012年【荒涼山莊】中飾演警探布克特(Bucket),2008年【小杜麗】的Flintwinch(片中還是雙胞胎),2005年【孤雛淚】的地方法官范先生(Magistrate Fang),1999年【塊肉餘生記】的裴格悌大爺(Dan Peggotty)(船型屋屋主aka小衛家幫傭裴媽的哥哥),1999年【孤雛淚】的Mr. Fleming(奧立佛的外祖父),1982年【少爺返鄉】(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Nicholas Nickleby)的Mr. Wagstaff。


柒、《艱難時世》(Hard Times)—— 1854年4月1日至1854年8月12日(週更於《家常話》)

James Harthouse(Richard E. Grant飾)雨中激吻Louisa Gradgrind(Beatie Edney飾)。

  • 1994年影集【艱難時世】(Hard Times):懷舊在於彼時改編的古典雅緻,台詞與運鏡深具文學性與劇場感。劇情簡單,角色數量更是罕見於狄氏作品中的少;焦煤城內,一戶人家的母親癱瘓於沙發椅上,擔任教師的父親則熱衷於實驗性教育,口口聲聲唯獨理性與事實,從而教養出問題姐弟,好在另外收養於馬戲團的少女西西因天資不足以教化而能保有正常人性——長大後,姐姐因對人生缺乏指望,遂了好賭弟弟之願嫁給父親友人、長她三十歲的血汗工廠老闆,往後姐姐外遇了一名對世事感到各種無聊的保守黨議員,同時間,弟弟偷盜了血汗工廠老闆的錢、還想嫁禍給倒霉的失業工人,弟弟最終靠著馬戲團從利物浦偷渡出國。

    由於子女失控下場,父親幡然醒悟自己偏重腦袋的智慧,忽略了心的智慧。本劇讓我困惑的是,已婚的姐姐總算因為情竇初開而從無慾的人生甦醒,就外遇一事的發生,跑回娘家約莫是有些新鮮而有些驚惶,馬戲團少女西西卻多事地跑去找愛上姐姐的保守黨議員,要他承諾離開姐姐,而這位剛在雨中激情擁吻姐姐並對人生始生動力的保守黨議員經此(一位笨少女)一番勸說,竟也就聽話打包遠遁尼羅河騎駱駝(?)。各種各樣的情感障礙真才是本片唯一的艱難時世了。

  • 狄更斯善寫無愛的婚姻,一再代入角色以訴說他本人婚姻的不幸。


狄更斯兩百年後——小說影視化的觀看(上)

Review: Screen Adaptations Of Dickens' Major Works (Part 1/3)

文/Guanda

緣由

賦閑在家,綜整起自己近年觀看狄更斯影視作品的心得。

狄更斯小說的中譯本在台灣並不齊全,即使有也不少是委外於中國翻譯,台灣本地倒是在近幾年接連出了幾本少聞的散文,我曾於碩班「班雅明專題」課上以陳信宏所譯的《非商業旅人》(The Uncommercial Traveller)為分析文本,但即是出身外文系的授課老師也首次知道狄氏這本著作而感到好奇,其他台版狄氏散文譯作如《聽狄更斯講耶穌》、《狄更斯講英國史》等。

也就是說,就狄更斯的小說作品的認識,我常常首先只能接收到的便是影視改編內容:除了狄更斯對某節日的偏執發明,成就「聖誕節」檔期的好萊塢影視,主要是BBC古典戲劇系列的影集(正版管道多虧有「得利影視」的引進)。如此先影視而後原著的反向閱讀,其實也有好處。在於狄氏小說當初多係以連載形式發表於報刊雜誌,日後才輯結成書,不免長篇累牘,一時要能凝神讀畢頗具挑戰;而今一旦觀影經驗在前,便有情節期待在先,書裡的字句串連便不只是路過的伏筆,而為處處機鋒的示意,閱讀起來有些假性洞悉的默契與快意。

話說回來,狄更斯筆觸原有時代地域的風采終究無可取代,我仍盼台版中譯本的日漸齊全,因為有心出版方總是詳加考據,甚至附錄後人註解,現代讀者所能擁有的樂趣只會更多:看書以後再回頭看影視,輒能發絕影視改編的設計如何「反映」,尚且不提不同媒體形式的表現各自擅長之處,心意更在於新譯者、新製作團隊如何以今日口吻講述一部從前的故事,我們自能從往昔的情節裡探見時下的聲音——來自時代的歷史性返照,經典也因此為經典,傳述不輟。

按:為日後增修方便,以下按原著出版年順序,分為上、中、下三篇(如下表)回顧,本篇為上。


發表年代

中文書名

1837-1843

孤雛淚、少爺返鄉、小氣財神(聖誕頌歌)

1843-1854

馬丁.朱述爾維特、塊肉餘生記、荒涼山莊、艱難時世

1855-1865

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孤星血淚)、我們共同的朋友



壹、《孤雛淚》(Oliver Twist)——1837年2月至1839年4月(每月連載)

Oliver Twist(Barney Clark飾)前往倫敦沿途金黃的鄉村景色。

有心,街市的台階也可以為龍椅:朕乏了。

  • 2005年電影【孤雛淚】(Oliver Twist):導演是知名的戀童癖罪犯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小童星的確美顏,但他實在太常發獃放空,一副(朕乏了心已累無言以對,也誠然一路波折疲勞,似乎不能說不行。本片由作曲家瑞秋.波特曼(Rachel Portman)配樂。

  • 我有稍微看過已為經典的1968年音樂劇版【孤雛淚】(Oliver!),但我對歌舞片敬謝不敏——身為需要開靜音看【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2012年)的觀眾,希望電影角色要說話就好好說話,邊說邊唱的路數,唯有迪士尼公主可以勝任。


貳、《少爺返鄉》(Nicholas Nickleby)—— 1838年4月至1939年10月(每月連載) 

Nicholas(Charlie Hunnam飾)營救Smike(Jamie Bell飾)。

Smike(Jamie Bell飾)死於Nicholas(Charlie Hunnam飾)懷裡。
  • 2002年電影【少爺返鄉】(Nicholas Nickleby):奶油小生時期的查理.漢納(Charlie Hunnam)飾演男主角Nicholas Nickleby、膠原蛋白仍舊滿盈的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飾演女主角Madeline Bray,本片大壞蛋aka男主角叔叔Ralph Nickleby直至臨終方知親生兒子正是他惡劣對待的跛腳小弟Smike則是馳名國際、以【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0年)榮獲英國金像獎影帝的童星傑米.貝爾(Jamie Bell)。腐感在於,Nicholas承諾並不遺餘力地營救Smike,片尾Smike幸福地死在Nicholas懷裡;安.海瑟薇的介入作為少爺本人的人生實踐(成家)淪為一枚電燈泡。本片亦是瑞秋.波特曼(Rachel Portman)作曲配樂。


  • 可惜的是,常在現代翻譯小說中讀到外國小孩有多愛《少爺返鄉》,惟其原著小說至今在台未有譯本,個人喜歡《少爺返鄉》勝過《孤雛淚》。

Rachel Portman很偷懶,【孤雛淚】、【少爺返鄉】兩部配樂庶幾近乎;但私愛【少爺返鄉】一些,可惜後來Spotify下架(唱片公司終於發現?)。



參、《小氣財神》(或譯《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 1843年

Scrooge同事將聖誕節搞錯成萬聖節。

  • 2009年電影【聖誕夜怪譚】(A Christmas Carol):迪士尼動畫片。由金.凱瑞(Jim Carrey)配音男主角史高治(Ebenezer Scrooge)。該版蠻好看的,當為聖誕節賀歲片。

  • 2019年影集【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稱是暗黑版(真心就只是「成人」風格)。由蓋.皮爾斯(Guy Pearce)出演史高治(Ebenezer Scrooge)。此版是湯姆.哈迪(Tom Hardy)擔任執行製作,能見其施展於【禁忌】(Taboo,2017年)的詭譎風格;但私以為可再斟酌一些,畢竟「童稚未泯」是狄氏很重要的寫作風采。



09 10月, 2020

恍惚於《夢外之悲》的時代返照

2014年,Katie Mitchell多媒體改編《夢外之悲》
(圖片取自Melanie Wilson網站)

一、 

出於無助,她故作姿態,卻又自我厭倦。她敏感、易受傷害,卻以謹小慎微、費心過頭的自尊來掩飾,在這樣的自尊底下,便是最微小的傷害,也會馬上令她驚慌失措,一張無助的臉往外望。要貶低她是很容易的(彤雅立譯,頁53)。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夢外之悲》(Wunschloses Unglück, 1972)


這樣冷峻的文字,殘忍而精確,精確而殘忍。

但該如何是好。《正常人》(Normal People, 2018)裡的康諾亦是如此,你也許也是。 


二、

寫作並不像我打從一開始相信的那樣,是對人生某段已經結束的回憶,而是以句子為形式,對記憶展開一場持續的大驚小怪,而句子還宣稱自己保持了距離。

當然,描述純粹是一種回憶的過程;它無法為下一次的回憶驅趕走什麼,只是讓人在恐懼的狀態中,能試著盡可能地以貼切的文字表達,從中獲得一些樂趣,並從驚恐之中製造出回憶的幸福。

白天,我常覺得自己被觀察著。我開門察看。每個聲響都被我當成一種襲擊(彤雅立譯,頁120-121)。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夢外之悲》(Wunschloses Unglück, 1972)。


彤雅立的翻譯很好讀。我個人喜歡《夢外之悲》勝過《守門員的焦慮》。同樣在體會人的安生,我更觸動的是《夢外之悲》所理解的狀態;我也認為,我們這代人可與之深切共鳴:在於加速的社會性,時代精神幾經更迭,短瞬一生備嘗光景移星的滋味,入夜即蒼老,醒轉卻也迎來新生,竟也同故事主人翁(作者自殺的母親)流連自處於歐戰(意識形態也好,國族情緒也罷)擾攘的境遇——我們個體的歲月一次又一次無可避免地戴上「新」面孔,總是重新振作,卻也屢次被擊潰,直至疲倦與死亡的博弈終於真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