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月, 2012

寒假四篇

1.
還有很多書沒讀,這種感覺,彷似一條無止境的戰線,時時在戰,也時時在觀望。 

我常常在一盞夜燈下,凝視那些字字珠璣直至視線模糊。

隔日,關於書中那些字句,有些會記得很清楚,或是酸楚過頭的文字產生病懨懨的無可奈何,或是淡淡憂愁的文字中帶有期許勇敢的宣言導致憂國憂民的龐大抱負,或是一種沒有整理過的跳躍思考,它們是混雜但確實新穎的矛盾文字,乃足以構成我價值體系的地震翻轉;這些純然關於作者筆鋒透露出的口吻,都持續騷擾著我一整日晨間活動的心情。 

於是,亟欲知道下個故事或者下個心情筆記的思緒甸在心上,一到晚間,就毫不猶豫地再度浸入那一些記憶,像哈利進入儲思盆的歷程,追著另一個時空奔跑。 

時空中,就像電影《全面啟動》,你只能時時把握住你相信的價值想像,終究隨著敘事載浮載沉。 

比方看作者旁徵博引地批判整個社會、家國以至人類社會,你卻只能坐在床上憂心忡忡,或者坐在馬桶上心急如焚,想著自己竟是無力面對一個莫名其妙處在的世界。比方看作者過生活的樣子,食衣住行與學業事業像是立體的迷宮,走了進去,就一直在等待一個永生的出口。比方看作者侃侃而談自己的憂鬱還是欣喜,那些情感有時很細瑣,很都會或者很鄉村,很現代或者很從前,很片面或者很有歷史典故;另些情感則沉重凝肅,攸關生死之大事,生命被攤開以後,癱在那裏,一點都沒辦法,哭笑不得。 

有時候,喘一口氣,會放下書來,突然覺得,自己到底在幹嘛?這些或那些,究竟改變了麼? 

「哀,其實都沒有。」


2.
 

作家柯裕棻是蔽系仙女老師,多虧書院某有內涵的行政人員,有幸聽過她一次演講(《都會的瑣事與幻想:在生活的細節裡);當時,我坐在她一旁的沙發,紀錄她的語言。她散發著甜甜卻清涼的氛圍,穿著黑色立體高筒靴,更顯獨立與俐落。

她總是多慮的,帶著矜持,多面得把玩一件事情、一段情緒、一股熱情或冷漠等。如此,儘管很多不置可否的感觸,用理性的筆調寫出,甚至是學術般的鑽研巧勁,以平實的文字熨著常情世故,的確很散文的散文,一點一滴,札記著日子。 

事實上,比較《恍惚的慢板》與《浮生草》,我愛前者多一點,前者文字密度較高(它們確實較小),排版較簡潔(後者篇章又上又下,像草稿,令我頭昏)。然後,最主要是《恍惚的慢板》的文字總是低迴著一種情調,那令人著迷不已,於是,我很小心翼翼地分批、分次,像是在計較罐裝零食的食用規矩,節制地閱讀完全書;不同的,後者讓我很一氣呵成,彷彿作者在你面前,講著一千零一夜,篇篇精彩,有些部落格上有看過,比如「小男孩摸絲襪」與「春雨中人家吃年糕」這兩篇:第一次閱讀即印象深刻,後文讀畢,胃腸突然也隱然作痛,那是讀者如我,正是一個不太消化吸收的人呀! 

《浮生草》中讓我感到有意思的,其實是兩篇閱讀張愛玲的經驗書寫:〈照片與記憶〉、〈互文性價值〉。我確信也曾有過的經驗,言之鑿鑿地虛構出一個故事,並在一次公共場合的對話上據理力爭,後來獨自一人再次尋找記憶中的片段,卻同武陵漁夫般,確信過的桃花源,不見了;或者,自己證實了沒有過的「事實」,如同在這次總統大選中吵半天「九二共識」? 

另外,〈躊躇不前的土星〉文中談及在傳播學從不缺席的「班雅明」(儘管我才大二,也常看到的「名字」),文章篇名來自班雅明的土象星座生平。閱讀時,讀者總是自以為是投射自己的影子,或者找自己的生命篇章;如此,我閱讀的前提:敝人正是2012運勢最夯的金牛座(當然,我完全不相信!→「於是,我相信書中所有引述!」→不相信命運的迷信病症患者?)。 

……,為文隱晦難明的班雅明在這種解讀方式之下變得相當明晰──『面對巨大的時代力量,一個在土星座下出生的人只能憂鬱地迂迴繞路、裹足不前,在傳統的廢墟裏蒐集有意義的物品、在絕境中輾轉,對人冷淡,對自己苛刻,對未來缺乏信心,搖擺不定。』」(摘自《浮生草》頁151) 

我完全認同這樣的論述,土象星座如我這種人:為文隱晦(?)、對人冷淡(有距離)、對自己苛刻(不相信自己)、對未來缺乏信心(院長鍾天師名言:「你們何其不幸,何其有幸,在這最壞的年代!」→因而我對未來完全沒信心。)、搖擺不定(識我者應無任何疑問);為此,我們得憂鬱地迂迴繞路、裹足不前。 

其實,認真說起《浮生草》,它吸引我的地方,都是那些帶有散散學術意味的討論,但又彷若作者在你面前談論他的閱讀經驗而已,而非令人昏睡的厚重論文。其他的生活小札記,依舊保有《恍惚的慢板》的細膩情感知覺,但我私自覺得《恍惚的慢板》文字較有過日子的節奏力量,穩篤的、細密的、小事的生氣盎然;《浮生草》那些比較日子的書寫,則多了份活著的清明,銳利而帶有酸氣地柔性譏諷,卻通常仍然無效那種。

以上,不負任何言責,在我可能修到她的課的前提。 

3.

 被她豪華的很好的文筆(風)吸引,不管她到底是不是做過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並撇開她的《正負2C》被郭力昕老師批評催淚而無用之類的。爭議的她確實在這段日子,認真地做起世界財經新聞,以專題播報式的來淋漓發揮,超越我們系上的任何學長姐在國內財經新聞界的影響力。 

陳文茜的《只剩下一個角落的繁華》,我坦承很多都沒有懂,諸如對沖基金、CODD-dayEPN等專有名詞,於是,她要是亂分析,我也不知道。但有些輪廓,是我這種經濟、財經零基礎的人也摸個出來的:

一、歐盟很慘,尤其是歐豬,希臘是爛國,而德國是例外且有遠見。
二、我們是失落的十年,所以,「這不是我們的時代!」(美式用法),很可憐;陳文茜曾言,她要有小孩,年齡會同我們這代人,因此她是更加感同身受(?)。
三、陳文茜同情中國,諒解中國,理解中國。
四、美國自私自利,是用美金砌出的美麗國度,它毀了這個世界。
五、賈伯斯確實是個人物。(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應該是不同意的,可見其部落格文章《經濟學論述的公共性》) 

但我只不喜歡書背文案:「陳文茜以明晰透徹的眼神、無奈的預言口吻,來看這驚心動魄的人間劇碼。且看一看美麗而蒼涼的文明聚合,是如何只能剩下一個角落的繁華。」任何讀新聞的人都懂,時事為時勢所趨,它們容許預測,但不容許被武斷的評價,以「明晰透徹」的形容進行夸談,如此,是否太小看、太無禮對這充滿變數的未來?BBS上老是以「文西」來指稱文茜,我以為,正來自鄉民對她所恃之洞悉能耐的質疑、諷刺。 

但她如果確實用心地繼續做她所謂「島嶼的獨白」:新聞人本是用自己那一些基礎學識背景,與時代議題並肩作戰,持續透過採訪來觀察走勢,提出她的觀察與見解。那會比「公視」那種自以為將議題的兩面並陳,就是深入且客觀的探討方式來得吸引閱聽者,而有可能激起閱聽者的討論與思考。 

這本書旁徵博引,是認真的評論文,是這個時間點上,願意不再討論檢討或者反省的原地踏步式語言,而是願意往前走動的鳥瞰式時代語言。 

4.
那天,爸騎摩托車載我去繳學雜費,一路,鄉村裏燒金紙的味道,從蜿蜒小路邊的雜草叢竄出。這是年假期間從未缺席的味道,而從我小時候就有。「咻─」一個拐彎撇了過去,離開小路,過幾個橋,馬路從一線道到四線到六線……,最後進入市區的銀行繳費。我突然覺得,是不是,進城所以繳費,進城所以大道之行也? 

現階段的人生,是不是總是在過橋,這些橋橫亙悠悠細長的河流,一些情緒還留著,人的步伐已經離開了,並且從不回望,可能還厭惡雜草,可能還厭惡金紙味道,可能還厭惡這蜿蜒柔腸小路;更可能期待更整直的大路,旁邊的磚頭砌住泥土而不致露出,路樹安靜合理的釘在座標上。 

走著、跑著,躲過、撞過。有點莽撞,有點慌。路大且直,找一個棲生之所。還不到,還是沒有呢? 

「唉,從不要僅只如此。」這句話,我想講久一點。



這首歌好碎碎念,跟我這篇文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