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0月, 2020

狄更斯兩百年後——小說影視化的觀看(下)

Review: Screen Adaptations Of Dickens' Major Works (Part 3/3)

文/Guanda

為日後增修方便,以下按原著出版年順序,分為上、中、下三篇(如下表)回顧,本篇為下。


發表年代

中文書名

1837-1843

孤雛淚、少爺返鄉、小氣財神(聖誕頌歌)

1843-1854

馬丁.朱述爾維特、塊肉餘生記、荒涼山莊、艱難時世

1855-1865

小杜麗、雙城記、遠大前程(孤星血淚)、我們共同的朋友


捌、《小杜麗》(Little Dorrit)—— 1855年12月至1857年6月(每月連載)

【小杜麗】(Little DorritBBC官方網站海報
  • 2008年影集【小杜麗】(Little Dorrit):費勁看完的一齣劇,當初線上搜到片源也只略看了一集即作罷,直到後來特地以DVD(有特別收錄、講解音軌)補完——更確定自己無法喜歡這部儘管獲得IMDb評價8.2的影集(我或許可以去投書反指標的《衛報》review!);硬要挑,這部會是我目前為止最不喜歡的改編作品。

    長達14集鋪陳下,之於我,男、女主角演員從面相到演技毫無魅力可言;女主角Amy Dorrit( 即「小杜麗」)是以沉默作為一種演技方法的【王冠】(The Crown,2016年-)年輕女王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男主角Arthur Clennam則是Matthew Macfadyen,即使後者設定有過走闖世界並赴無信用王國中國經商的經歷,兩人總是一逕天真浪漫,用愛發電,詮釋主角光環開好開滿而固有於台劇小清新令人生厭的狀態。

    從劇情到角色的整體設定而言,【小杜麗】可說是後來【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的雛形,前者尚未打磨完善——同樣在於,兩故事女主角Amy或Lizzie都是窮人家的美女,皆友好身邊一名智力發展不足女性友人來表彰其善良天性,故而都為公子哥所鍾意。

    但真心以為【我們共同的朋友】好看太多了。【小杜麗】困境在於,不絕出場的人物徒有完整介紹卻乏後續發展與解釋,尤其平民商人階級Meagles一家人實在太沒必要如此折騰地輪番登台,他們自首至尾都不是主線,也不對主線劇情構成意義,像是以繪畫為志業的上流階級Henry Gowan與其愛端架子母親靠著迎娶Meagles家千金Pet來接濟維生,惟兩親家互看不起彼此,生意人不屑上流不事生產、上流鄙視生意人的階級身份,and that’s all;再如Meagles家收養了一名黑人女兒(?)Tattycoram aka Harriet(兩個名字想表達什麼我也是問號),她因未能與千金明珠同享平等對待而為Wade小姐所誘(就出逃跑去住去她家這樣罷了),而Wade小姐事後自揭是對Henry Gowan由愛生恨的前女友(所以?)。其他諸如:cosplay善人/聖誕老人的房東Casby先生直至劇末才被揭發是漲房租的奸人元兇(到底,是當窮人有多笨?);以及由迴旋樓梯間妝點的冗贅辦公室(circumlocution office)內,二、三個穿著體面的男性公務員成天閒話家常(so gay!);還有小杜麗市儈親姐Fanny Dorrit的銀行家公公Merdle先生因虧空銀行而去澡堂自殺(恩?說明狄更斯本人反對錢滾錢的投資分子吧!)。這些貫串於14集時間的角色,接觸但不談判於劇情主線(即小杜麗與Arthur ),一種真空意義的脈絡存在。

    回到故事主線,一言以蔽之則是【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2006年),小杜麗與Arthur透過交換住宿(long stay)修成正果,只不過居所是債務人監獄「Marshalsea Prison」(狄更斯本人童年曾因其父親的虛華浪擲導致一家入住三個月,此為實務書寫):In short,原是小杜麗自認家窮而配不上Arthur,卻在Arthur雞婆/多心奔走下,杜麗一家莫名獲取一筆遺產而出獄,同一時間,Arthur本人卻因投資失利而入住債務人監獄(並由至死不渝愛著小杜麗的監獄保全aka青梅竹馬John Chivery愛屋及烏特別安排同房),Arthur覺得自己不應成為小杜麗遺產分母而驅趕前來照顧他的小杜麗,(好在?)不稍須臾,小杜麗的廢物老爸臨終前把錢都拿去投資親家Merdle先生所掏空的銀行,這下男女主雙方都毫無遺產可承繼,遂不再有誰拖累誰的前提,到底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額)。

    再談小杜麗的廢物老爸William Dorrit(鑑於各種礙事、礙眼而刷出強大存在感的他,或許才是此故事主角)。可以推測,此角應是狄更斯本人對親父的「溫柔」描摹了:這位父親(not “father” but “papa”)一心持守「紳士」的作態,長女與長子(not “Tip” but “Edward”)都被他養成一個樣,勢利而虛華;唯獨出生於債務人監獄的么女小杜麗,窮也不改其色地甘之如飴,為謀家計而私下偷跑去Clennam夫人、Flora Finching那從事家政(縫紉手帕)。整部戲真要找一枚令人由衷厭氣的人物,一定是小杜麗的爹,家道中落如此,仍心念自詡上流人士,愛錢卻不動身手,倒是很敢伸手——這種人,總是家人

    不免俗狄更斯的戲劇都會有一名夠瘋的女人坐鎮。在【小杜麗】裡,她是Arthur的養母Clennam夫人,長年足不出戶而困坐別墅二樓的輪椅之上。Arthur實是她丈夫外遇酒家女的小孩,她因此鎮日持聖經口稱丈夫為罪人,並悍婦那般拉拔她去搶來的Arthur長大。Arthur千里迢迢返鄉帶回她亡夫藏於懷錶內的訊息「Don’t Forget」,提醒著她私心維護至死的秘密,不過就是遺囑要給小杜麗一筆財產,然在她最終死於那棟鍋居大半人生的危樓傾圮之前,幡然而毅然神跡似地邁步走上街親求小杜麗的寬恕(but妳在意萬分的付出,在人家以愛發電的小杜麗心底根本never mind……,恐怕這是真正悲哀之處)。

  • 本劇主題曲頗受好評,鋼琴solo cover如下:


  • 幕後收錄裡提到,本著作年代是維多莉亞時期以前,喬治國王晚期。

  • 狄更斯寫這部小說的時候,對自己的婚姻、英國行政體制感到相當失望。


玖、《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 1859年4月30日至1859年11月26日(週更於《一年四季》)

Sydney Carton(Paul Shelley所飾)登斷頭台前向陌生村婦mansplain天堂並沒有時間。
  • 1980年影集【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此劇頗舊,但上世紀90年代以降就並沒有更新版本了。此版頗具電影規格,敘事完整,角色彼此銜接順暢——每一位演員的表現都相得益彰。硬說一個致命傷則是法國場景部份竟然全程英語對話,即使是藝伎(白粉上超多的臉)一般招展的貴族們也都英腔十足。

    有趣的是,由保羅.謝利(Paul Shelley)一人分飾兩角,以魚肉鄉民為樂的法國侯爵之侄子Charles Darnay(使用了狄更斯的本名)與英國律師邊緣人Sydney Carton。 至於後見之明的樂趣則是,以毛線鉤織血海深仇而在攻陷巴士底監獄後決心株連侯爵所有後代的的法國酒館老闆娘Defarge夫人由Judy Parfitt所飾,廿八年後,正是【小杜麗】(2008年)中同樣死硬派的Clennam夫人。

    不同於狄更斯作品常見的「小男孩成長」與「遺產繼承」主題,這個故事架設於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背景,具英法兩國籍的人士如何在其中安家立業(躲避紛亂的巴黎)。情節之故而沒有狄氏一貫赤子的眼界語調,這部作品顯得成人許多。我以為,有意閱讀狄更斯小說的不同面向,務必收到此作。

    特別截圖Sydney Carton與陌生平民女子如何攜手在群眾叫囂下,登上斷頭台前夕慰藉彼此的場景;這兩個根本不是什麼法國貴族的人如何在群眾的鼓譟下冤死,狄更斯作此安排可見他洞見——為了所謂「新法國」的理念——如何犧牲了無辜生命的悲哀。最終,為了女主角而替身其丈夫Charles Darnay赴死的Sydney Carton,自白道:「我現在所做的事,比我曾經做過的無論什麼事都好得多;我現在將要得到的安息,比我曾經得到過的任何安息都要甜美。」這某程度反映出執迷與死亡議題的狄更斯本人對於好死的定義了。


拾、《遠大前程》(或譯《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 1860年12月1日至1861年8月3日(週更於《一年四季》)

心理變態的Miss Havisham(Gillian Anderson飾)正在嚇年幼的Pip(Oscar Kennedy飾)。

「主角之友」Harry Lloyd出演Pip成人時期的好友Herbert Pocket——從前在肖婆別墅前打鬥,長大後他們聚首於倫敦。
  • 故事好看在於,這部根本是癡男養成史,失心瘋的告白全文照抄如下:
    Out of my thoughts! You are part of my existence, part of myself. You have been in every line I have ever read, since I first came here, the rough common boy whose poor heart you wounded even then. You have been in every prospect I have ever seen since - on the river, on the sails of the ships, on the marshes, in the clouds, in the light, in the darkness, in the wind, in the woods, in the sea, in the streets. You have been the embodiment of every graceful fancy that my mind has ever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stones of which the strongest London buildings are made, are not more real, or more impossible to be displaced by your hands, than your presence and influence have been to me, there and everywhere, and will be. Estella, to the last hour of my life, you can’t choose but remain part of my character, part of the little good in me, part of the evil. But, in this separation I associate you only with the good, and I will faithfully hold you to that always, for you must have done me far more good than harm, let me feel now what sharp distress I may. O God bless you, God forgive you! (Chapter XLIV, Visionary Boy-Or Man?)  
    在我腦中消失!你是我存在的一部分,也是我自己的一部分。自從我這個粗魯的鄉下孩子第一次來到這裡,雖然這可憐的心被你狠狠地傷透。可是每當我讀書時,字裡行間便會浮現你的身影。 你存在每一個我所看到的風景裡,無論是河邊還是帆船上,沼澤地還是雲彩裡,在光芒中還是黑暗處,或是狂風、森林、大海與街道,哪一個景色不會出現你的身影?我心裡浮現什麼美麗幻想,都會想到你。倫敦最堅固的建築石塊,也比不上你的手那麼真實而無可替代,更別提你對我所造成的影響。你無處不在,將永遠留在我的心裡。艾絲黛拉,即時到了我生命的最後一刻,你仍然是我人格的一部份。我的身上如果有一點點優點,你就是那優點的一部分。我的身上如果有一絲缺陷,你就是那缺陷的一部分。不過,我們這次分手,我只會記住你的優點,而且會忠誠不渝地記住你的優點。因為你給我的好處遠大於你帶給我的傷害。現在我內心感到極度痛苦,宛如尖刀在割一樣。哦!願上帝保佑你,願上帝寬恕你!(第四十四章。羅志野譯)
    2012年電影版【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的編劇將之精煉,巧妙口語化入台詞:
    Out of my thoughts? You are in every thought. 
    You’re part of my existence, part of me. 
    You are in every thought, in every line I have ever read since I first came here. 
    You are in the river, the sails of ships, the sea, the clouds, the stones of London. 
    Until the last hours of my life, you will remain in me, part of the little good, part of the evil. And I will always think of the good. 
    Goodbye, God bless you.


  • 2012年電影【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傑瑞米.爾文(Jeremy Irvine)飾演長大後的主角皮普(Pip),瘋癲的哈維森小姐(Miss Havisham)則是討喜的貝拉.雷斯壯(Bellatrix Lestrange)之海倫娜.寶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所飾,賀伯特.波凱特(Herbert Pocket)則由樂團「Years & Years」主唱Olly Alexander出演。



  • 2012年影集【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主角幼年皮普(Pip)是可愛童星奧斯卡.甘迺迪(Oscar Kennedy)、成人是帥哥道格拉斯.布斯(Douglas Booth),瘋癲的哈維森小姐(Miss Havisham)是吉莉.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長大後的艾絲黛拉(Estella)是如今炙手的凡妮莎.寇比(Vanessa Kirby),並由狄更斯真實後人哈瑞.洛伊德(Harry Lloyd)再度出演「主角好友」賀伯特.波凱特(Herbert Pocket)(1999年【塊肉餘生記】是童年主角大衛的同學,2012年【孤星血淚】則是成人主角皮普的室友)。

個人喜歡影集版勝過電影版:影集的小皮普比較可愛,且在哈維森小姐(Miss Havisham)的詮釋上:吉莉.安德森是孤傲而神經衰弱,海倫娜.寶漢.卡特則有時只是古靈精怪而可怖——按狄更斯敘事,故事是從男童不解世事的眼界體會,應該不會直接對Havisham的不可靠近提出世俗的評判,反是因為天真而嘗試提出某種說明以寄與理解的同情,因此安德森的表演委實是更加精確。當然,特別延請長大以後的Harry Lloyd再度飾演主角好友的有心安排更使影集版略勝一籌。


2012年適逢狄更斯誕辰兩百週年,這兩部製作有誌慶之意;於2012年英國舉國慶祝之後,Gillian Anderson本人更於2013年成為狄更斯首座豎立於英國家鄉樸茨茅斯的雕像贊助人


狄更斯作品中的瘋女人都是被深愛的男人所傷害而生成。想來,他自是很懂,後人透過狄的私人信件破除他苦心孤詣的公關形象,按現在眼光,渣男是也。


拾壹、《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 1864年5月至1865年11月(每月連載)

我們仨:由妻子好友丈夫John掌舵,Eugene與其律師閨蜜Mortimer一同游溪。

  • 1998年影集【我們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在彼時泰唔士臭河的風情下,三到四名男子的糾葛,兩到三名待嫁女子的涉入。

    In short,本片兩條線。其一,由Paul McGann出演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的小鬍子公子哥尤金(Eugene Wrayburn),其律師閨蜜莫提莫(Mortimer Lightwood)則是Dominic Mafham所飾(身為有錢人家小孩的他們住在一起,並call me by your name那樣殷切呼喚彼此,非常之腐)。(【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中的校園工友「飛七」David Bradley在本片依然是猥瑣的下人,泰唔士河畔的壞人Rogue Riderhood。)其二,由史蒂芬.麥金塔(Steven Mackintosh)出演病態追蹤/監視狂aka本劇小王子約翰(John Harmon),交換身份之後差點溺死(?)必有後福,靠著忠僕Boffin夫婦的成全幫襯下,隱姓埋名地就近「觀察」(甚至測試?)父親生前指婚對象貝拉(Bella Wilfer)。

    這兩條線有賴由大衛.莫瑞賽(David Morrissey)出演的第二名病態跟蹤狂(鋼鐵直男的他無日無夜跟蹤尤金!)aka女主角麗滋(Lizzie Hexam)親弟的學校老師/恐怖情人Bradley Headstone所交纏——總之,麗茲因此與貝拉相識而產生情誼(她們共同下葬死也不要去救濟院的老太太……)。片尾,三名正義而且有錢(都是家族繼承人)的公子哥尤金、莫提莫、約翰一起划船遊溪(真心腐)。

  • 劇中,在倫敦的跟蹤戲碼,對應到了作者狄更斯本人熱愛夜遊的習癖。


總而言之,狄更斯的世界觀養成

任何意義上的孤兒隻身前往大城市(即倫敦)打拚,體現出工業化革命浪潮的現代性意涵:進取以翻身永恆作為狄更斯作品的世界觀,惟作者務實設定,遺產/機遇總是前程/盼望(expectations)的基礎,所有敘事都以此為原動力推動著角色的進展,情節的鋪陳,成果的圓滿。

狄更斯作品隱而不晦地強調階級本身天賦的身份正義,對待邊緣角色,就其「名位不正」的蛇吞象之相,或諧或諷,活靈活現描繪出社會底層人的汲營醜態(也曾淪落童工的他到底是懂得,可憐之人的可悲甚至可恨之處);與此同時,他不忘批判那些杯觥交錯映照的名流如何守舊持利、不思甚或無視社會底層的貧病交迫——書寫如此矛盾所有的宣稱,真切地表露他自身中產階級的人生觀與生存狀態/條件,一方面說服自己相信整套規則(世俗與靈性)的可行與必要性,一方面心底通透理解到規則既存社會性的不道德現實;於是他的故事是一種說法,真正的機竅在於衡平且拉攏這兩端,且讓自己成為第三個點——即是個人的成長、遺產的際遇乃至於人格的真善美德,由此穩固自己的人生立足,開創自己的人生展望。現實總歸是現實,夢還得持之以恆地做,如此才務實;毫無疑問,這樣的故事,至今依然成立也動聽,真心誠意。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