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6

to avoid, to hope

忽然,我覺得,其實連讀傳播學院,這樣子的機緣,事實上,也是一種「逃避」。

太多的事情,在壓根兒不知情的狀況,或許稱之「晃蕩」的過程,恍惚之間,忽然到位,而到底「到位」嗎?
 -- 我無從推測。

開學尚稱期待的院課,傳播敘事,於焉展開;陳文玲老師說,「未來,如此憂傷!」。
 -- 宣布無數的作業與期末爆炸主題,搭配不同層次的喟嘆(「喔!」、「哀!」、「啥?」......),層層,次次,有節奏的,可以聽出一定誠意的,努力應和聲。

又其實,我很意外,我在2011年,竟然懷抱著,這樣憂鬱的心情,真的!然後,用最卑微的姿勢,要一些更加簡單、益發踏實、類似保證性質的承諾:例如我在乎的人,我要他們順利,活得自在,最單純那一種而已、例如我在乎的事,我要我相信,努力就會有成果,而成果不需要重鹹重辣重甜,儘管在平淡,我要求是十里桂花香那樣,不需要眾人的喧嘩,要小小一群觀眾的注視,希望這種期待一點都不為過、例如我在乎的我自己,我要更多機會,然後盡力把握住他們,在我自己的高度要求下,在我能做到的程度,命運會更加公平降臨與我。
 -- 是不是,其實這樣的願望,都異常的沉重呢?我是很認真詢問著。

怎樣用更成熟的方式應對?對付自己的情緒,對付隨之而來的挑戰,對付對未來更多的疑惑。
 -- 你說呢?

「傻人有傻福」。
 -- 一切拜託。

2011/02/12

大江大海1949、文學江湖、巨流河 三書閱讀挑戰

許多時刻,不可避免的處境是一團混亂,想要說出來、寫下來、打下來,有相當程度的挑戰。最後,成為長長的沉默!
遇到的狀況是這樣:

原本,我要重新閱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當然,閱讀本身,存在很多客觀條件,我於是回憶第一次的閱讀經驗→2010農曆春節前夕;時間的脈絡,提醒著我,近一年的沉澱,再度謀合,會需要有距離上的認知,那種距離其實又十分明白,關於己身的成長,在思想、在語言、在行為認知上。就像,一趟旅行後的遊人,「回家」,逕自成為另一趟旅程。

閱讀前,我上網看看這段時間有哪些新的狀況出現。果真,是一條最近的新聞。

龍應台在今年(2011年)1月5日於紐約,與86歲的名作家王鼎鈞見面。(《世界日報》,2011年1月6日,〈龍應台訪王鼎鈞 暢談「大江大海」)據報載,他們皆欽服於對方的鉅作,分別是龍的《大江大海1949》與王的《文學江湖》,見面講文學、講歷史、講政治、講家國情和天下事。


這則意外的新聞使我堅定「分心」的念頭。

如何解釋「堅定的分心」呢?這個插曲的序曲是,自從去年初看完龍的作品,接著又看了由九歌出版的《98年散文選》(張曼娟編),選文中最後1篇是王鼎鈞先前刊登在《聯合報》的〈1949三稜鏡〉。如此一來,非常固執而且討厭只知道片面的我,打定主意後,在指考後的暑假(2010暑假),開著冷氣和一盞大燈,臥坐在床上,微拉著一件小被子,讓電風扇強力吹送我的腳丫子,閱讀王鼎鈞的《文學江湖》。

然而我要坦承,此次閱讀,困難重重,書裡的人物,如同兵馬俑一般,是活靈活現的古化石,不禁聯想起之前由李連杰和楊紫瓊領銜主演的神鬼傳奇3,感受是詭異到無以復加,他們的一切生命,在我們這些(祖→敵?國說法)90後、(Taiwan local說法)8年級生的記憶裡,沒有聲音、沒有影子、沒有任何意義了!

然後意義是什麼?最新說法,電影《艋舺》下標,是,「三小」。

拉回正題,我就在「看不懂」和「原價420元」(→文學江湖定價)間拉鋸(想棄之不顧又不行),一切只好「慢慢來」,就像讀教科書一般,拖泥帶水式來讀,一會分心、一會瞄一下、一會直接放下書本,離席以示不爽。終於讀完時,我完全沒有想法,《文學江湖》遂得以束之高閣!

進入政大就讀有一種奇特「處境」,許多民國人物都開始以樓定位,舉凡「道藩樓」、「果夫樓」、「志希樓」(後兩棟筆者從未進入過)都是以人名命名。為何說這是「奇特」,不妨試想再過60年,我們走在一個校園裡,出現下列對話:「X的,我星期三排課排的超爛的,我要從東側美青館衝到後山的萬長樓,彭芸小徑又超難走的,但是如果走懷民道又XX的遠......」,的確很爆笑!(此段引用人名如有雷同,純屬虛構,不代表筆者立場)

重讀《文學江湖》有類似發現,「魏景蒙 一半是名士 一半是鬥士」、「張道藩的身前身後是是非非」,或是文中的「......張道藩受陳果夫培植任用,......」,這些名字如今僅會出現在「魏景蒙先生獎學金」(上學年學業及操行成績總平均在八十分以上)、「陳果夫先生新聞獎學金」(上學年每學期學業及操行成績均在八十分以上),然而,其實獎學金的設立,也著實替這些人有了保留,保留關於他們生命的證據。

以上拉雜,發現王鼎鈞與台灣傳播業有太大的關聯,從報社,到廣播業,最後是電視業,終於他離台。本書嵌合著台灣威權政治,他的生命史若非他本身固執於文學的生命選擇,他其實應該不質疑就是傳播人了。本書命名為文學江湖,有他的考量吧?我確實在第二次閱讀,可以沉浸下去,猶如哈利進入儲思盆一般,那樣著迷,那樣困惑,那樣經驗吧!

以上我先替文學江湖作下片段。

巨流河堪稱三本書最隱私的書寫了,她才真正寫兒女情長,是三本中唯一不再秀出「神主牌」式的書寫,不再像經典搞笑僵屍電影裡的片段,擒著成牆祖先牌位,嚇死我們這些未經戰爭世代的死小孩吧!

果真,齊邦媛一如在她書中的自白:「從此以後六十年來,我從不涉入政治,教書時連校園政治也不參與。」,那種篤定,所以本書一字一句,都很不政治,在瘋政治成為一種態度的上個世代,諸如龍應台、林懷民、莊國榮、陳芳明(以上特別舉目前都不屬政治人物,但他們十分關心政治)之流裡,齊邦媛的文字是很不一樣的舒服,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法,談她的「心」,書裡所謂「人物」,是她寫的是「父親」齊世英、寫的「是兄長也是情人」的張大飛,裏頭最殘忍的溫柔,是這一句:「今生,我未再見她一面。」,我看了頭皮發麻,感覺是一個大時代下,猶如電影情節般的力道,狠狠在空無一物的時間軸上硬是刻了一句:「我愛你。」一般、是他執教生涯裡的學生們的「生活」,不是「豐功偉業」......等。本書細細看,齊邦媛的一生,謙和但是高貴。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讓我想起國際名導麥可貝的電影手法,超級刺激!銷售手法亦可見一斑,商業化的很徹底,目前的訊息是,繼有聲版、大字版、禮物組、限定組(附有紀錄片DVD)等之後,今年2月15日即將上市「民國100年限量紀念版」,真的是賺很大,目前筆者觀察這類組(會列入國高中國文課本)的作家,僅蔣勳跟她有一樣的能耐!

另一則新聞則是,無法忍受別人比他厲害的李敖,在出了《陽痿美國》的鉅作,以及配合宣傳他口中的「戡戡」對台灣教科書的批判之後,他在今年2月1日出版《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秘密談話錄》,筆者我僅有一個疑問,就是既然是秘密,何以昭然付梓?但是,李敖一書,想要討伐的應該就是龍應台吧?如果是這樣,那李敖也蠻傳統的,中國人的「文人相輕」,他有所實踐。(筆者私自感受→不喜歡歷史學家(李敖)大談生理名詞;戡戡投奔祖國可以,但一定得先踹台灣一腳再出國嗎?→李戡說:「台灣是祖國的一部分,但它太狹小了,我寫了一本書(《李戡戡亂記》,今年8月出版),一方面檢討台灣的狹小,一方面展示我輩的心願。」)

原本單純的歷史,就在大江大海商業化的操作,以及李敖的進入,亂糟糟的偏離了主線。

回歸大江大海本身的書寫,如同歷史「精選集」,切入核心,直接寫重點,最好看的地方囊括進去,淋漓至盡,用漂亮的散文體,寫小說情節,語言明瞭,有時也不算客觀的口吻,但是都能夠給予適當的寬容,是第一次知道1949這個年代的人(例如我自己),能夠很過癮在看電影一樣的閱讀經驗。而且,她將「閱讀者」的考量列入,她試圖要引介這段歷史給「台灣的年輕人」看,所以,我固執以為要論名家,她是較有「企圖心」,她要讓格局被參與。亦符合她的堅持:「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裡頭,橫的跟縱的,他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座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批判。」、「雜文作家應該言行一致」,她的確以自身背負著一些「責任」在論述,當然不同於前述兩本書的作家,立場較不一樣,她更想要喚起一種對於這個時代──1949的重視,更多的「注目」,對她而言,才是目的吧!

以上對龍應台的認知,回到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身上,據她的言談裡(她之前在政大獲頒文學榮譽博士),她表示天下為公、當仁不讓是她的生命抱負,大概可知她的「好友」龍應台,應該也跟她是一樣的心志吧!

於是,我做一個大段落,終於完成。

三本書都好看,但其實年代或許重疊,卻是大相逕庭。

總而言之,困擾,終於解除。


2011/01/31

兩種

生命有時候會很赤裸地給他表現得很「賤」,我們自以為每件事都盡能如你所願,「走在它的軌道上」,然後,像所有好萊塢電影一樣,有一個完整的註腳,但是,我說這就是「自以為」嗎?
哪個時候,我們能夠大方承認「這」並不是「瑕疵」,而根本是「爛貨」?
是不是,反而,這才是事實呢?歪七扭八、亂七八糟。
會出賣的朋友,會搞砸的自己,會拖累的兄弟,才是,真實。

完美的人們,留待另一個軌道,兀自運轉。

有些人會因為受傷而成長,憤怒成了生命的燃料,像一把火炬,使人在黑嘛嘛的天地之間,依然勇往直前;猶如火場逃生一般,這是站著最低的人,反而擁有更廣大而相對是新鮮的空間,類似藍海地帶,最寬廣也最寂寞。獨行俠者,以此姿態成就生命另一種美感,創造另類傳奇。因而,他們得以,不朽。

另些人會因受傷而向下尋根,試圖逃避這個世界,將自己給隱形,是無聲的影子,靈魂得到休息;像退休的老兵,那穩定而規則的心跳,彷彿是幫浦規律的打氣聲,關於死掉的心,與一顆活撲撲的心,得以構成巨大對比。依稀則嘲諷著無奈與空虛,這種情況的生命,最輕盈至毫無質量了,墜入這個廣袤世界,隨著二氧化碳,最後,不見。

這兩種人,基本上沒有是非,更缺乏比較的基礎。畢竟,兩種論證,最終,必然交會。

2011/01/04

期末,歲末,回顧

遠遠的細數


長長的脈絡


我在裏頭載浮載沉,想著,理由


每一次啟航,都在踟躕中,穩住,前往


在激昂中,拿淚水、拿汗水、拿口水,交換彼此最真誠的,體溫


 


緩下來,在低沉中,篤篤地,擎著想望,勇往,直向前


像坐在車內,讓一幕幕風景,倏忽及過


回憶在回憶,熱衷,眷戀,繾綣


最辛酸之處,好美


變形之後,終究,能夠醞釀


 


寫故事當中,你我再度會合


 


細膩的筆觸,在霧茫茫裡探詢,猶疑,流離


告訴我,在深邃的聲調裡


我與你喝下午茶,你與我,話桑麻


突然,我有察覺,眼光一絲迷茫


揉眼,我繼續,這次,我與你乾杯,感謝


 


你唱的情歌,裏頭,你不在乎的很小心翼翼


 


往事,鑲嵌,在一場,邂逅


 


我們率性結束,期待再相逢


雨聲以及光影,搖搖晃晃著


 


好疲憊的亮光,醉在暈影裡


 


往前飛吧!過去,我幫你封存,現在,你先出岸吧!

2010/12/28

重感冒

旋轉、光影、暈眩

在一片蔚藍海域裡 載浮載沉

應該是重感冒吧

 

需要

不再是空間

不再是一個發言台

不再需偽裝成狠角色

 

你知道嗎?從來,用盡全部力氣

你知道嗎?從來,就不肯認輸

因為,你不知道,有時候最雲淡風輕的時候,其實幾近崩潰

因為,你不知道,有時候最刻薄殘忍的時候,其實氣力盡失

 

連笑容都很勉強的時候。

想要一個出口,

放,逐。


2010/12/01

離開,為了再回來

我想很多時候,我們都曾對自己失望!然而,更加諷刺的,當我們看著別人,卻依然保持著一種「平靜」,那一種對照,其實,你我都無言以對吧!
My old professor, meanwhile, was stunned by the normalcy of the day around him. Shouldn’t the world stop? Don’t they know what has happened to me?
But the world did not stop, it took no notice at all,
and as Morrie pulled weakly on the car door, he felt as if he were dropping into a hole.
~“Tuesdays with Morrie” By Mitch Albom

2010/11/27

等待

生命的重量,是值得量測的,


人情的滋味,是值得品嘗的,


風景的陰晴,是值得經驗的。



有人問我:「什麼是孤獨?」,


感覺上,那「問」是「叩問」;感覺上,那「孤獨」是「孤單」。


 


但也很有可能,我這18歲的靈魂,是如此輕薄,除了「靜默」與「概括承受」,


更多的也只剩嘈雜的不成熟抱怨,或者大概僅存那稀有的幼稚抱負了!


 


於是,我逕自要一個處所。


也許是美麗的歌,也許是動人的短箋,也許是那像在夢中相遇的月色。


 


然後,我渴望:


「在我心煩氣躁時,美麗的歌是一帖心藥;


  在我頹靡喪氣時,動人的短箋是一劑強心針;


  在我恆惴慄,在我暗自低吟,在我視線最模糊的一刻,


  夢裡的月色給我一個保險箱,一組秘密的號碼,『收拾』也『貯放』,


  我的懼怕,我的黑暗,我的所有脆弱,暫時也永久的讓『它們』


  在『裡面』──醞釀著,用時間。」


 


待來時,恆惴慄中的心凝形釋;暗自低吟尋得高亢縱歌,


人生的迷茫獲清朗的注視,待那一刻,


一些事沒來由散了,連一縷白煙都無,


剩下的,則是最「醇」的正果,我深深期許……。


 


是吧!我慢慢等,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