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宋瑛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宋瑛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02/15

年假Tóibín二書:《布魯克林》《諾拉.韋布斯特》

趁年假,補看完Colm Tóibín的《布魯克林》(Brooklyn)與《諾拉.韋布斯特》(Nora Webster),不禁要辯稱,Tóibín的書誠然適合,過分延宕而後銜接地斷續閱讀,文字貼己深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內斂者的獨白饗宴——停下來,只為佇留在那濃鬱氛圍裡,孑然感受;每回重拾書本,以為自己都忘了,人物,前情,背景,卻能在未及意識以前,復然沒入主角的生命情境。

《布魯克林》改編電影《愛在他鄉》(2015)劇照(來源:The Guardian

《布魯克林》跨洋雙城,格局堪當大銀幕,果真也拍成了電影;在前面章節裡,甫入社會之人如我得輕易代入主角艾莉絲,感同身受,隻身煎熬起頭的困難,但情節過中段後,我殘忍地發覺,正是主角的姊姊若絲猝然早逝,如此「前」提下,解放了故鄉/母親對適值人生芳華的艾莉絲的牽連,拖累——艾莉絲回老家永遠地告別了亡姊,作為釐清,不啻也告別往昔的自己,纏綿而渾噩,故里此去,明白就是斷開一搏,下定決/狠心才有自我的前景可期。

《諾拉.韋布斯特》原文版

《諾拉.韋布斯特》則是一地周旋,成人如何應付日常與無常,身分與責任,消極與振作——敘事與口吻淡然無波瀾,卻是點滴漣漪,像是那些至多不逾六集的無名BBC鄉村劇,意外好看,輒心事重重卻又誠心實意。其中,沒有青春飛揚點綴,不行天真可愛,卻也非庸常世故而淪教條陳腔,踏實直面,其實有些心酸,我們可都知道故作堅強,即是過日子,把日子好好過下去。

我可想像,大多人可連結《布魯克林》那樣離鄉背井迢赴大城市拚搏的心路歷程。我只意外自己更喜歡《諾拉.韋布斯特》:故事發生在北愛紛亂未止時,一名愛爾蘭遺孀,在鄉民與親友睽視下,長、次女雖已成人,還是求學定位人生的前置階段,為人母、長姊及至晚輩的Nora仍須把握自己,兩稚兒尚待她拉拔——其間,言或不言,傷或不傷,想或者就不想了;動人在於,她不屑也不會是展開人生新章這種廢話,而是修補,不放棄尋找之姿的修補——這些年來,始終護捧著一家易碎與已碎的心,「好轉」委實是太輕巧的闡釋,她到底已無比使勁地將人生的局面自防守轉向了進取,且讓羽翼之下的豐滿離巢。

於我,我看向自己,終其一生,都無能回報那樣的厚愛。

生命離開了,取而代之的是長久以來的醞釀,流連著,然後淡去,被其他東西取代。(頁307)

她心想,康納永遠都會這樣,長大後照樣會為大小事情煩惱,會從人間百態尋找事物出錯的跡象。(頁326)

摘自Colm Tóibín《諾拉.韋布斯特》(Nora Webster, 2014)(宋瑛堂譯,2015)

喜歡Colm Tóibín作品,實是那深沉而悠長的諒解,無邊溫柔,慰藉心底。